在“只发光、不发热”的LED照明世界里,南昌大学教授江风益与他的科研团队孜孜以求十余年,终于开创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第三条技术路线。得知这条路线被评为2015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江风益坦言“丝毫不敢松懈”。因为,在风起云涌的LED产业发展的世界浪潮里,“中国创造”并不代表其产业的“中国效益”,迎接他的,将是更多的跋涉与冲刺。
独辟蹊径的“中国之路”
作为发光二极管的英文缩写,LED照明如今已广为人知。由于其显著的光电节能效应,业内人士断言在不远的将来,它必将取代几乎所有的高中低端传统照明领域。
在江风益之前,国际上LED技术路线可分为碳化硅衬底和蓝宝石衬底两种,即在碳化硅或蓝宝石的底板上根据发光颜色的不同分别“生长”不同的半导体无机材料(比如蓝光“生长”氯化镓),最终生产出比传统照明节电40%—80%的发光器件。因成本的原因,这两条技术路线俗称为“贵族路线”和“大众路线”,其发明者曾经分别获得美日两国政府最高科技奖,蓝宝石衬底路线的三位主要发明人甚至摘取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3年,基于难以逾越的技术保护壁垒等因素,跟踪了上述两条技术路线7年的江风益毅然决定放弃跟踪。几经比较之后,他选择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即用硅衬底“生长”高光效GaN(氮化镓)材料从而制备蓝光LED。消息传开,国内外业界几乎立马就给这条路线判了“死刑”。
用硅衬底,虽然成本低廉,但由于硅和GaN这两种材料存在巨大的晶格失配和热失配导致的外延膜龟裂、晶体质量差以及衬底不透明导致出光效率低等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视之为LED的“童话故事”并望而却步。简言之,硅与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