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有机半导体因发光二极管(LED)、场效应晶体管(FETs)和光伏电池而获奖,由于它们可以通过溶液打印,它们提供了相对基于硅设备的高度可伸缩、成本效益较高的替代方案。然而,性能表现参差不齐有机半导体是一直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知道性能问题源于有机半导体薄膜内部的界面,但却一直不清楚背后的原因,这一谜题直到近期才被解决。
混杂的随机排列的纳米微晶,后者在溶液浇铸时会被动力学围困
美国能源部(DOE)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娜奥美?金斯伯格(NaomiGinsberg)带领了一支科研小组利用显微镜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研究了名为TIPS-pentacene的特殊高性能有机半导体内部的界面。她和她的研究小组发现了混杂的随机排列的纳米微晶,后者在溶液浇铸时会被动力学围困。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残骸一样,这些纳米微晶会阻碍电荷载流子的流动。
“如果界面干净整齐,它们将不会对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纳米微晶的存在减少了电荷载流子的移动性,”金斯伯格说道。“我们对这个界面建立的纳米微晶模型——它与观测结果相一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它或可以被用于将处理溶剂的方法与最优的设备性能相联系。”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物理生物部门和材料科学部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和物理学学院的金斯伯格是这篇发表在期刊《自然通信》上的文章的联系作者。文章的其它合作作者还包括王凯西(Cathy Wong)、本杰明?科茨(Ben jamin Cotts)和吴昊(Hao Wu)。
有机半导体是基于碳的能力形成更大分子,例如苯环和并五苯,它们具有介于绝缘体和金属之间的导电性。通过溶液处理,有机材料可以无需昂贵的高温热处理——这些是硅和其它非有机半导体所必须经过的过程——就被塑造成晶体薄膜。然而,即使众所周知半导体有机薄膜里的晶体界面对于设备的性能表现至关重要,在这项研究之前有关这些界面的形态学信息仍是未知数。
“半导体薄膜界面比衍射极限还要小,表面探测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都无法检测到它,此外利用X射线方法一般无法解决它的纳米异质性。”金斯伯格解释道。“此外我们研究的晶体TIPS-pentacene几乎为0释放,这意味着利用光致发光显微镜学也无法研究它。”
2015年6月9日-12日,由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主办的2015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将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隆重召开,这次的展会将延续上届的辉煌,为与会业界人士提供无与伦比的光电盛宴。上届展会规模宏大,人气高涨,短短的四天时间,20多万平方米的展馆迎接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个参展商和10多万的海内外观众,展品范围横跨照明和LED技术产业链的各个重要领域,全方位地为业界展示了最具创新思维的照明产品和LED技术。2015年广州国际照明展参展或观展咨询热线:(86 ) 20-38288625